close


村上春樹在《萊辛頓的幽靈》有一篇名為〈第七個男人〉的短篇小說,內容以倒敘的手法在回溯一段好友被海浪吞噬的記憶。

「那是種類特殊的,過去從來沒有看過的巨大海浪。」男人繼續說。……(中略)「那對我來說,是海浪。對各位來說,是什麼,我當然不知道。但對我來說那碰巧是海浪。沒有任何前兆,有一天突然,巨大的海浪以那致命的模樣出現在我眼前。」

在神戶縣長大的村上春樹,與「海邊」這樣的地理環境,有著無法切割的關係。

《來自中國的慢船》、《海邊的卡夫卡》都有「海邊」這樣的意象存在。


村上春樹寫道「因為我是在海邊長大的人,因此從小就知道海的可怕。我很清楚有時候海會變得不可預測的凶暴,因此我們都很小心地遠離浪頭靠近的地方」〈第七個男人〉裡,好友K被海浪捲走了;《挪威的森林》裡,好友 KIZUKI 在自己的車子裡選擇以一氣化碳自殺,到了《海邊的卡夫卡》,少年K,幾乎成為村上自己與卡夫卡的隱喻/換喻,一個熟悉而印象深刻的記號。


除了卡爾維諾在《帕洛瑪先生》這本半自傳式的理性思維實驗作品中,曾以排除式的分析手法看似精準地陳述「海浪」這麼一個難以界分的連續性物理現象之外,幾乎不曾看過有人像村上春樹一樣,對於海浪以及海嘯現象的捕捉,有著如此撼動人心的洞察力。


最後,要提醒一點就是,日文「危險」(Kigen)這個漢字的頭文字也是K。不禁令人想到「海嘯」的特點就在於它來臨之前,並沒有任何徵兆或預警,當你發覺危險時,已經來不及逃了,只能眼睜睜看著悲劇發生。有人選擇接受事實,有人選擇逃避事實,這樣的動作決定了往後的方向,將會朝著什麼樣的陸地行走。


……(前略)「我在想,我們在這人生中真正害怕的,不是恐怖本身。」男人稍後這樣說。「恐怖確實在那裏……它以各種形式出現,有時候壓倒我們的存在。但最可怕的是,背對著那恐怖,閉起眼睛。由於這樣,結果我們把自己內心最重要的東西,讓渡給了什麼。我的情況──是海浪。」 

上述引文摘自《萊辛頓的幽靈》賴明珠譯 時報出版

 

後記/銀色快手


看過《明天過後》和《2012》描述全球氣候變異的末日災難片,對於海嘯的形成,特別有感觸,這篇文字是在南亞大海嘯發生的那年整理的,在《萊辛頓的幽靈》這本短篇作品集裡,我最喜歡〈萊辛頓的幽靈〉和〈第七個男人〉這兩則短篇故事,新版的封面是配合電影【東尼瀧谷】上映時推出,靜靜的湖水搭配著雪景,非常詩意的畫面,很符合村上的文字風格。

 


延伸閱讀 

海嘯取自日文漢字「津波」摘自奇摩新聞


「海嘯」的英文「tsunami」,其實係借用日文外來語,又稱「津波」,意指「港口內的巨浪」。海嘯的英文原文「tidal wave」原意是「潮汐波」,然而,海嘯的形成與潮汐完全無關,於是科學家寧願採用日文的「tsunami」,而捨英文的「tidal wave」,以免和「潮汐」混淆。在使用上,「tsunami」幾已取代「tidal wave」,位於檀香山的「太平洋海嘯警報中心」的英文名稱為「Pacific TsunamiWarning Center (PTWC)」,即是一例。太平洋地區最常發生災難性地震海嘯,日本即佔了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rague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