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銀色快手 日本文學評論家

 

最初接觸到湯禎兆的文字,差不多是十年前吧,常在時報悅讀網「村上春樹網路森林」看到他對村上春樹作品文本進行精闢的評論分析,就覺得挺有意思的,後來在誠品書店翻到他寫的一本介紹日本近代電影與導演風格的評論集《感官世界游於日本映畫》(1996年,萬象出版)才曉得原來他是個日本電影達人,不由得打從心底升起崇敬之意,也間接透過他的介紹認識兩位活躍於當時的新銳導演,包括經常改編文學作品搬上銀幕的森田芳光(ex:失樂園)以及獨立製片的鬼才Cult導演塚本晉也(ex:鐵男)留給我深刻的印象,也讓我對於日本影壇半世紀以來的發展脈絡有了清晰而完整的概念,稗益良多。

 

如眾所周知,湯的涉獵趣味十分廣泛,舉凡文化研究、社會觀察、電影解讀、文學創作及時事評論等,總能以客觀冷靜的理性分析,呈現他個人獨特觀點與文化識讀的專業角色。和長年旅居日本的作家劉黎兒,道地日本作家新井一二三最大的不同,在於他作為一個位處香港的日本文化觀察者,雖是「局外之人」,更能通透且深入的去探究隱藏在日本表層文化底下的誘人金磚。

 

《整形日本》從這樣的立足視角出發,所發展出的文化多樣性,不免讓人聯想到美國人類學家潘乃德(Ruth Benedict 1887-1948)最著名的代表作品《菊花與劍》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運用了遙距研究法,整理出筆鋒犀利且帶有強烈批判性的文化論述。她是透過當時日本對海外發布的宣傳電影,集中營裡的日裔美國人與戰俘的訪談紀錄,以及日本文學作品汲取材料,重新建構出日本文化以及對日本戰後重建的期許。並以「菊花」與「劍」一語道破日本文化精神面潛在的矛盾性格,其細膩的陳述,激起廣大讀者們的好奇心與後繼研究者持續探索的興趣。這樣的形象恰好也可以拿來套用在湯的身上──肩負使命感的文化領航員,為尚未成形或已然成形的文化現象作出定義,提出合理的邏輯辨證與解釋,甚至呼應到香港在地現況,從城市文化的流動狀態中抽離,去理解或感受這個文化和自己臍帶相連似緊密又疏離的微妙關係。

 

這本書一開頭,湯禎兆從平安時期的女性文學代表作《枕草子》說起,探討日本固有的「卡哇咿」意識,從市面上林林總總的玩偶公仔、HelloKitty乃至於動漫文本中的童稚造形,做了相當精確的描繪,進而提出「卡哇咿」的美學概念,讓讀者了解「可愛模樣」的消費風氣是如此形成的,由此衍生出CosplayKidult等隱含變身願望與拒絕成長的次文化,又從日本社會的轉型,談到傳統家庭結構的崩解與重組,造就了所謂的「單身寄生族」、「隱蔽青年」、「蟄居族」和「電車男」等御宅文化的多元面貌,可說是承接《桃色風潮:日本流行文化小百科》(2000年,紅色文化)的書寫理路,將每一項在日本發燒流行的次文化追本溯源、抽絲剝繭,揭開其內在隱藏的文化核心,不僅滿足了哈日族對潮流文化的求知慾,更是一本了解日本文化的實用入門書。

 

隨著網路世代的興起,更多的流行次文化透過網路這個便利又快速的載體,以超乎想像的速度彼此吸引、結集、交流,以至於產生更趨穩固的社群基礎與論述主體,在日本泡沫經濟與3C消費的潮流下,這些原本理應被視為邊緣人的少數族群,卻意外地在網上找到安身立命的歸屬感,例如:園子溫執導的電影【紀子‧出租中】就出現了脫離原生家庭,為尋求身分認同乾脆從網路徵求同好自組家庭的現象與新興行業。脫軌與脫序行為已不再是異常,而是習以為常,在日本社會朝近未來轉型的過程中,湯禎兆用文字記錄也見證這一切,無論從城郊空間的變異、遊園地的想像與心理層面的探索、移民城市的美麗與哀愁,在在顯示出他對於日本文化的熱切關懷所投射出的香港情結,究竟是他方?還是我城?湯保留了許多更值得深入討論的空間,留給那些食髓知味的閱讀者去咀嚼思索。

 

就像王家衛電影裡開往2046那輛的未來列車,既新潮又懷舊!湯禎兆的《整形日本》翻開來就是一部東洋文化領航者的艦長日誌,你可以從字裡行間找到未來社會的關鍵報告,也可以時光倒流去追溯一些逝水年華的記憶與感懷,這些都將成為這趟文化之旅不可或缺的風景。準備好了嗎?現在就要啟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rague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